一、症状
1.急性型:病斑初期呈浅红色,然后变浅黄色水渍状,病组织腐烂,并有
大量浊水溢出。病菌通过叶基入侵茎部后再纵横向扩大侵染,致茎部组织腐烂,严重时叶片失水、凋萎(下垂叶片的基部呈红色),植株死亡。病组织初期有发酵酒酸叶,后期腐烂变恶臭。叶基病斑后期失水变黑褐或灰白色(疏松无肉汁),表面有大量黑色抱子产生。纵剖茎,可见病健交界处有明显的红褐色交界线。
2.慢性型:病斑黑褐或红褐色水溃状,扩展慢,一般不易造成植株死亡。
  
二、病原
为真菌类,半知菌亚门(Deutoromgeotioa),黑曲霉菌(Aspergillus niger VanTeigei)。剑麻茎腐病病菌孢子呈黑色,分生孢子梗直立,顶端膨大成扫帚状分枝,分生孢子成串聚集在分枝上。此病菌是一种土壤习居菌,土中到处可见,不存在冬天死亡的问题,同时它又是一种空气真菌。该菌腐生兼寄生。

剑麻茎腐病病原菌菌落图及分生孢子梗、分生孢子图
三、发生规律
剑麻茎腐病病菌主要是气流传播,轻微的空气流动就可以把孢子传送到另一田块的植株上。另外还可水溅传播(指第一、第二刀麻)。经接种叶基割口,在孢子量很少的情况下也能致病,且孢子量的多少与病斑扩展程度无明显相关。病菌侵入途径主要是割口,其次是叶片折口,睛天一般在割叶后1~2天内由新鲜割口入侵,2天后伤口干燥愈合便不再入侵为害。
四、综合防控技术要点
1.选育抗病品种。培育和繁殖抗病品种用于大田生产可以有效解决剑麻茎腐病。
2.低温期割叶。病田选择低温期(冬季及早春)割叶。
3.增施石灰。病田和易病田(钙含量低于2.5%)亩增施石灰100~150㎏,以提高植株抗性。
4.作物间作套种技术。间作热研柱花草、大豆、花生,可显著促进生态平衡, 有效控病。

剑麻间种柱花草 剑麻间种大豆
5.药剂防治。新植麻进行种苗切口消毒和病田、易病田高温期割叶进行割口喷药,推广药剂为40%多·硫悬浮剂100~200倍,于起苗或割叶后两天内喷切口或割口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