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症状
叶斑症状:叶片感染初期出现绿豆大小的褪绿斑点,水渍状,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,病斑扩展迅速,一天内直径可达2~3厘米。由于昼夜温差的影响,形成深紫色和灰绿色相间的同心环,边缘淡绿色至黄绿色,呈水渍状。病斑中心逐渐变黑,有时溢出黑色粘液,后期病斑老化时,坏死组织皱缩,形成深褐和淡黄色相间的同心轮纹,呈典型的斑马纹状。即使叶片干枯失水,同心轮纹仍然明显,肉眼易于鉴别。染病叶片,有时会不规则地出现没有轮纹的病斑。潮湿时病斑上长出一层白色霉状物,即病菌的菌丝体和孢子,天气干燥时,霉状物可因失水而消退。

剑麻斑马纹病田间发病症状
茎腐症状:病株叶片最初呈失水状,褪色发黄、纵卷,而后萎蔫,下垂;重病株叶片失去膨压,全部下垂至地面,只剩下一根孤立的叶轴。纵剖茎部,病部呈褐色,在病健交界处有一条粉红色的分界线,此后病组织逐渐变黑,腐烂组织发出难闻的臭味,茎腐病株摇动易倒。

剑麻斑马纹茎腐症状
轴腐症状:叶斑和茎腐病变向叶轴扩展而成,病株叶片初为褐色,卷起,严重时用手轻拉叶轴尖端,长锥形的叶轴易从茎基部抽起或折断。未展开的嫩叶在叶轴中腐烂,有恶臭味。剥开叶轴可看到在嫩叶上有规则的轮纹病斑。有时呈灰色和黄白相间的螺旋形轮纹。
二、病原
真菌病害,由烟草疫霉菌(phytophthora nicotianae breda)引起,属卵菌纲(Oomycetes)霜霉目(Peronosporales) 腐 霉 科(Pythiaceae) 疫霉属(phytophthora )。
剑麻斑马纹病菌落和菌丝

剑麻斑马纹病病原菌孢子梗、孢子囊和分生孢子
三、发生规律
剑麻斑马纹病,在一个地区或一块麻田的病害流行多数不易突发的,往往有一个从点到面,由轻到重的发生和发展过程。斑马纹病一年中的发病阶段大致可以分为点、片发病,扩大流行和流行势下降三个阶段。病害发生流行与气象因素,立地环境、麻龄、品种、栽培管理措施及田间菌量等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。根据定点观察的结果,一年中病害发生发展的规律, 新老病区有所不同。新发病区始病期迟,7月以前只在少数麻株上发现,8月以后病株增多,9~10月病情急剧上升并出现大批茎腐、轴腐植株,达到流行高峰;10月以后病势下降,不出现新病株,只是流行期感染病的植株还会发展为茎腐、轴腐。往年发过病的田块始病期出现早,4月就开始发病,6~7月进入流行期,直到10月。
四、综合防控技术要点
1.选育抗病品种。利用抗病良种是防治斑马纹病最经济、有效的措施。
2.适时种植。避过病害易发期,即冬春种植。
3.起畦与排水。起畦种植及幼龄麻(敏感田)排水。
4.修脚叶。雨季前抢割一刀麻或修脚叶,使麻田通风透光,降低田间湿度。
5.科学施肥。幼龄麻控氮增钾,提高植株抗性。
6.作物间作套种技术。间作热研柱花草、大豆、花生,可显著促进生态平衡, 有效控病。

剑麻间种柱花草
7.化学防治
化学药剂防冶只限于发病田块,可选用90%三乙膦酸铝可溶粉剂45~90倍液、 68%甲霜灵·锰锌水分散粒剂100倍液、55%敌磺钠可溶粉剂200倍液和7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防治剑麻斑马纹病,防效可达90%左右。
大田药效防治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