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国与非洲》:中非发展基金投资项目对于加速非洲工业化进程有何意义?为当地的民生改善带来了怎样具体的改变?
王少丹:成立以来,中非发展基金联合国内各行业的龙头企业,在非洲投资了一批重大工程和“小而美”项目,有效助力非洲工业化和现代化,有力改善了当地民生。一是支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。在非洲港口、航空、电力等基础设施领域,基金投资了尼日利亚TICT港口、南非光伏电站、加纳AWA航空等一批典型项目,为当地打通经济贸易通道,破解发展瓶颈。近年来,受当地政府债务负担加重影响,一些非洲民生工程和基建项目面临履约难、工期延误等挑战,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。中非基金积极创新投资模式,通过认购企业发行的“一带一路”公司债,定向支持其在非洲公路、管道工程、学校等基础设施和“小而美”、惠民生项目的接续实施,有效破解了重点项目融资难题。二是服务中非产业合作。中非发展基金支持国内制造业龙头企业在非投资建厂,带动水泥、玻璃、机械、汽车和电器等优势产能走向非洲,变“中国制造”为“中非联合制造”,有效加快非洲工业化进程。初步统计,基金投资项目可在非形成商用车9.9万辆、空调70万台、冰箱40万台、电视40万台、水泥290万吨的年产能,有力提升当地制造业水平;基金还投资了尼日利亚莱基、埃及苏伊士等园区项目,引导中国企业集群式“走出去”,带动当地产业链上下游发展。三是助力改善民生。中非发展基金注重支持非洲农业、医药等薄弱环节发展,通过投资增加就业和改善当地民生。基金投资的坦桑尼亚剑麻农场项目雇佣当地员工约750人,超过6万人直接或间接受益;剑麻农场还设立村级减贫学习中心,推广中国技术经验,作为减贫合作典范被收录进2021年《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》白皮书。基金投资支持的人福马里药厂是西非地区现代化程度最高的药厂,年产4000万瓶大输液、3000万瓶糖浆剂,结束了马里不能自主生产药品的历史,产品出口周边国家,极大缓解了西非国家药品短缺问题。
|